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法官助理成长为全国“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”需要多久?从一位懵懂少女成长为百姓人人称赞的“好法官”要经历些什么?冉艳蓉用十五载精心耕耘给出了答案。
冉艳蓉,女,1985年12月15日出生,中共党员,2008年9月进入利川市人民法院工作,现任利川市人民法院团堡法庭庭长。2019年被利川市委政法委表彰为“十佳政法干警”;2020年被利川市法院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优秀办案法官”“优秀公务员”;2021年被恩施州中级人民法院荣记个人三等功、表彰为“全州基层法院办案能手”,被利川市妇女联合会授予“利川市巾帼建功标兵称号”;2022年被利川市法院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“优秀办案法官”。
百姓之事,从无小事
“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,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,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。”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时时在冉艳蓉的脑海里回响。人民法庭为人民,自2008年大学毕业进入法院工作起,到2015年9月成为首批入额法官,再到2021年任利川市人民法院团堡法庭庭长,一路走来,从法庭到院坝、田间,与人民群众的每一次接触,调解的每一次家长里短,都厚植于冉艳蓉司法为民的信仰之中。
时钟拨回到2022年8月,时值盛暑,大量“候鸟”涌入凉城利川度假纳凉,而在团堡镇野猫水村,来自四川遂宁的朱大爷和来自湖北武汉的刘大爷心情却十分郁闷。原来两人多次因广场舞音量、休闲广场纳凉凳挪移等问题发生不愉快,矛盾升级双方在业主群“互掐”,其后爆发肢体冲突闹到派出所。民警多次组织调解,均未成功。后刘大爷因身体原因回武汉检查,为了不让两人一趟趟跑腿,法庭就一趟趟跑,与派出所、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齐上阵给双方做工作,线上线下齐发力,最终双方各退一步,和气收场。
牛吃了别人家秧苗、修房占了他家田角……冉艳蓉处理的基本都是这些“小”案,标的不大,却牵涉老百姓的切身利益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,冉艳蓉采用多方联动、多元联调、多点联创的“三多三联”工作法,及时摸排隐患、对接指导、研判预警、协调化解,为的就是给老百姓争个理。
工作十余载,冉艳蓉有九年的时间是在派出法庭度过,她始终将为群众排难解忧、化解矛盾作为审判工作的出发点,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冉艳蓉把调解理念贯穿到实际办案的全过程,在审判实践中总结出“五心调解”工作模式,致力于打造“温情法庭”品牌。2022年审结案件468 件,调解243 件,撤诉153件,案件调撤率84.62%,调撤率居全院之首,2023年上半年调撤率更是达到91%。
法治路上,从未止步
“去现场看看再说。”这是冉艳蓉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出身于大山之中的她,更能明白普通百姓面对法律时的茫然、面对纠纷时的无措,如何让老百姓更好的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,成为冉艳蓉心中最挂念的事情。
“好,正中,正中。好的,再往那边……正好。”这一幕发生在团堡镇新田村村民老文家的院坝内,冉艳蓉正在指导书记员和法警挂横幅,横幅上书写着几个大字:利川市人民法院团堡人民法庭巡回法庭。
2023年4月,冉艳蓉承办了一起特殊的邻里纠纷案。一对亲兄弟出现在审判庭中,已是古稀之年的弟弟坐在原告席,而被告席上却是杖朝之年的哥哥。二人既是兄弟又是邻居,为了双方生产生活的便利,弟弟家邻接村级公路需经过哥哥地坝外边的土地。1993年双方协商达成了互换土地的协议,2016年弟弟在互换后的土地上修建了公路,路面宽度为3.5米。2023年1月,双方产生矛盾,哥哥挖毁了弟弟修建的公路路面。双方经村委会等调解无果遂闹到法院。
化解当事人的纷争,仅靠“坐堂问案”是不够的。冉艳蓉意识到双方虽系亲兄弟,但积怨已深,在法庭继续争执只会让双方怒气更重,一纸判决不能解开双方心结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矛盾,所以冉艳蓉当即决定结束庭审后与当事人一起前往案涉公路。到达目的地后,冉艳蓉迅速联系当地村委会及驻村工作队,与双方当事人一同到现场丈量,进一步调解,将释法说理与情感疏通结合,向双方说明利害。最终双方当场达成调解,哥哥承诺在五天内对案涉路面进行恢复。双方握手言和,仍是好兄弟、好邻居。
“农村最多的就是宅基地纠纷、家事纠纷,谁家占邻居一米多、谁家建房压了别家地角,法官只有到现场才能查得清。”冉艳蓉说到,“为方便群众处理纠纷,我们把庭审现场搬到村民院坝里、山药地、地坝边……横幅一拉、桌凳一搭、国徽一挂,巡回法庭当场‘开张’。”
冉艳蓉坚持发扬“马锡五审判方式”,积极开展巡回审判,堂屋里、田坎上、坝坝上,到处都能捕捉到她的身影。冉艳蓉所在团堡法庭的辖区,群众近7万人,针对辖区涉诉当事人多半在外务工特点,她坚持将微信送达、人民法院在线调解等便捷方式前置,尽力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路,通过多元调解平台及微信调解案件达500余件。脚下沾满泥土,心中充满芳香。
司法为民,竭力坚守
“都说远亲不如近邻,对这个问题你们换位思考一下……”初秋的夜微凉,冉艳蓉正在村民家中组织一起“小院说事”,为秋夜增添一抹司法温度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“司法公正,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”。冉艳蓉将司法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,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“1+4+N”社会治理体系,深入推动“法院+”工作模式,通过“小院说事”、法治夜学、巡回审判等形式,引导群众从“旁观者”变“参与者”,用实际行动践行法官的初心与使命,于细节处体现公平正义。
老钱和小钱系多年邻居,双方的牛栏相邻。2020年,小钱翻修牛栏为猪圈,老钱认为其翻修占用了自己的地方,要求小钱排除妨害,小钱称猪圈范围与证件记载牛栏范围一致,双方争执不下。2021年老钱起诉至法院。因该案属于土地使用权争议,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围,法院裁定驳回了老钱的起诉。
起诉易,治理难,审结不是目的,化解矛盾才是关键。亲邻互助山成玉,为避免双方矛盾升级,冉艳蓉多次联系镇综治中心、派出所及村委会前往当事人家中。2022年10月,冉艳蓉再次来到当事人家里,在小院摆上几个板凳,大家围坐在一起,耐心劝慰开导双方,从法律规定、邻里关系等方面心贴心释法说理,缓和了两家矛盾。
冉艳蓉说:“作为新时代法院干警,我们面前是需要坚守的正义,背后是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,穿上制服,就要舍弃私利与安逸,执行法律,就要坚守公平与正义。踏上法治这条道路,我愿意做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公正之花的追梦人。”